本文发表于《世界佛教》第20期
手机恭录,点击聆听
二千多年前古印度时代,人们把出家修行者都称为“沙门”。沙门,梵语śramaṇa,巴利语samaṇa。音译:室罗末拏、舍啰摩拏、室摩那拏、沙迦懑囊。西域方言(龟兹语 samāne,于阗语 samanā)之转音。又作沙门那、沙闻那、娑门、桑门、丧门。汉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沙门,为印度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跟随释迦牟尼佛出家的修行僧尼,被称为“释沙门”。佛教释沙门,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趋向生死解脱,离苦得乐,达证涅槃圣道。 佛教出家沙门“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这句话人人皆知。那么,什么是佛教的沙门义务?出家沙门是如何修行证悟道果的?佛陀的教导是什么?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把《沙门果经》导读,编辑发布。有人说:“《沙门果经》是小乘佛教的经典,我是大乘佛教徒,所以,我坚决不学习它。” 这里,笔者要问一句:本师释迦牟尼佛自称为沙门,难道佛陀在你眼中也属于小乘吗?请标榜者不妨认真学习一下佛教理论及其专有名词,别乱用“小乘”二字,以免自误误他。 我们经常遇到一些所谓的“大乘佛教徒”,分不清楚佛陀正法、相似佛法与外道法的区别。他们非常积极、热心、精进地修学婆罗门教法以及其他外道的“神教法、祈祷法、咒法、祭祀法、火供法、双修法、修仙法、鬼神法、极端苦行提婆达多法、心灵鸡汤”等,却从不认真修学佛陀教导的戒、定、慧三无漏学,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等出世间解脱法,以及迈向成佛之道。以上诸“邪精进”的修法,不但毁灭佛陀正法,更令正信佛教四众弟子深感痛心、无语、遗憾。 把人天善法视为出世间无上妙法……。如此错误精进修行,并标称自己为“佛教徒”,又怎能灭除烦恼,趋向佛陀正法,离苦得乐呢? 说明:“佛经导读”专栏文章是笔者为秦孟潇老居士创办的《世界佛教》杂志专稿。这里摘录导读分享法喜,供养师友们。愿一切佛子菩提道上,精进不懈、弘法利生!愿一切众生趋向佛陀正法,离苦得乐! 释行愿 |
《 沙 门 果 经 》 导 读出家修行截断生死轮回
入于圣流直证沙门道果
一、《沙门果经》缘起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古印度马嘎塔(Magadha摩羯陀)国的首都,“世尊住在王舍城(Rājagaha)基瓦王子(JīvakaKomārabhacca)的芒果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一起。那时,正值十五日伍波萨他(Uposatha)雨季第四个月满月的果木地日晚上。马嘎塔国韦迭希(Vedehi)之子未生怨王(King Ajàtasattu阿阇世)为诸王臣围绕着,登上殿楼顶层的上面坐着。”Ajàtasattu王说:“诸位贤友,这是多么宜人的月夜啊!…今晚,是否有那一位沙门或婆罗门能在我们去拜访之后带给我内心安宁?”于是群臣向Ajàtasattu王提名当时新兴的古印度六师沙门宗派,未生怨王唯一选择了释迦牟尼佛教派。于是,Ajàtasattu王到芒果园请问佛陀:“沙门生活是否能够带来当下可见的成果?”由此,开启佛陀宣说《沙门果经》之缘起。 佛说《沙门果经》的社会背景是:马嘎塔(Magadha摩羯陀)国发生了宫廷政变,未生怨王篡夺了王位,杀死其父王宾比色拉王(Bimbisàra)。之后,教唆他的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又对未生怨王说:“我们之前约定‘你杀死父亲做国王,我杀死佛陀做法王。’”本经就在如此背景下产生。因杀死父王夺取王位之过失,导致未生怨王身心日日不得安宁。所以,他寻找当时印度六师宗派的因果理论以解决他心灵的苦恼。他希望找到忏悔之法,故他去拜访释迦牟尼佛,通过聆听佛陀的教导,他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沙门果经Sāmaṭṭaphala Sūtra》是南传上座部巴利圣典《经藏·长部》(Dīgha Nikāya vo1.)第二经,与北传汉译本相当:后秦弘始十四年(412)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长阿含·沙门果经》卷第二十七,收于《大正藏》一册;东晋竺昙无兰译《佛说寂志果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东晋僧伽提婆译《增一阿含经·第七经》卷三十九,收于《大正藏》第二册。《沙门果经》先介绍六师外道思想,后揭示佛陀教法的中心思想,并详细解说“沙门释迦子”(Samaõa sakyaputtiya)修学戒、定、慧三学所得的现世沙门果报。本经分为三:1、序分:简介说法主、处、时、与会众及佛说本经因缘。二千五年多年前佛陀与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库僧住在王舍城基瓦王子育(Jīvaka Komārabhacca)的芒果园。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古印度古印度历史上著名的Ajàtasattu王想去拜访一位能够带给自己内心安宁的沙门或婆罗门,解答自己关于因果及业报的疑问。群臣提名当时印度新兴思想家六师外道及佛教沙门,最后他决定去拜访释迦牟尼佛。2、正宗分:未生怨王Ajàtasattu来到芒果园提出自己的问题,并阐述自己拜访其它沙门宗派的情况及其思想。佛陀针对其问题宣说“沙门释迦子”(Samaõa sakyaputtiya)次第修行而成就的殊胜沙门道果。3、流通分:世尊说法毕,未生怨王Ajàtasattu心生欢喜,内心喜悦地离去。王走后,佛陀遗憾地说:若不是他弑父重业,即得证悟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四、《沙门果经》宗旨
佛陀在本经中回答了Ajàtasattu未生怨王有关因果与业报的问题,并强调“沙门释迦子Samaõa sakyaputtiya如法出家修行,今生将成就殊胜的沙门圣道。 五、总结
《沙门果经》是释迦牟尼佛为未生怨王Ajàtasattu所讲沙门道果的一部佛经,经文开始就说六师外道宗派及思想。接着,佛陀回答未生怨王的问题,及阐述“沙门释迦子”出家修行所证得之圣果。
总之,《沙门果经》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深受南传历代佛教徒的尊崇,是僧伽大众必修的经典。作为终身出家修行的沙门释子,只要此身如法修习戒、定、慧三学,精进而勤修梵行,最终趋向生死解脱,证悟涅槃圣道,成就沙门圣果。
行愿 2024.3.1旧文编